大叔碎碎念 關於國小數學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常常想到一個老話題,事情是這樣的,一個媽媽在某社團分享了一張圖片是關於他小學的孩子在學校考卷上答了一個問題,明明答的方式正確,但被老師打叉。這個問題印象中是這樣:
"小明跟發哥的雜貨店買了5顆光碟機IC,一顆IC價錢是2塊錢,請問小明花了多少錢?"
結果小孩的答案是 5 X 2 = 10 元 (然後上面被畫了一個大紅叉)
然後老師的答案是 2 X 5 = 10 元
OK,我想你應該猜的到底下的留言應該是幹聲連連,說什麼老師莫名其妙什麼的,然後就有老師出來解釋說:這是在建立孩子解讀題目以及乘數/被乘數的觀念,要告訴孩子 "單位量×單位數=總量"
所以
2 X 5 =10元 代表你用2塊之單價買了5顆IC
但我想,難道我們的數學教育不能引導孩子解釋成 "買了5顆2塊錢的IC"嗎?我的意思是說,為什麼一定要遵守"單位量×單位數=總量"這個沒有科學概念的說明式,如果硬要照這樣教,那麼比較妥善的說明式是
5[顆] X 2 [元/每顆] = 10 元
2 [元/每顆] X 5[顆] = 10 元
兩者都對
也就是要求直接把單位寫上來,這樣一來純量交換率不會被破壞,也同時讓孩子知道單位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當孩子學到除法與分式的時候他會知道[顆]是可以跟著算式一起被相消的,學校該教的是這樣的真理,不會因為時間的過去才發現今是昨非,更不需要在那邊咬文嚼字然後沒事找事做
純量的乘法有交換性,我相信每個數學老師都有大學數學系或是相關學歷,難道這些老師在說服自己接受"單位量×單位數=總量"這個說明式的時候,心裡沒有痛苦的矛盾感嗎?難道這種教育方式不是間接的告訴孩子:即使是真理 也可以今是昨非,而且現在又不是在教孩子向量或是張量,有必要讓孩子的數學表達跟生活經驗充滿了矛盾嗎?當你用這種尺度去作為數學教育的度量衡,那麼你期待教出來的孩子要怎麼用正確的數學態度去解釋所有的生活行為?
OK這只是一個問題,其他不少留言才更讓我傻眼了,有家長說:"數學這麼計較幹嘛啦,我以前數學很爛,現在還不是月入X萬,而且離開學校以後根本就用不到數學,數學又不能拿來賺錢,現在手機這麼發達拿出來按一下就知道答案了啦,學什麼數學"。這種"數學無用論"留言讓我覺得很心裡很憂鬱
我憂鬱的並不是 "對啊數學真的沒有用 我還花這麼多時間學 ,根本浪費時間",而是憂鬱: 在台灣,基礎學問的重要性被忽視與踐踏的程度,事實上這些忽視與踐踏的人都是曾經在學校學過這些學科然後靠著這些分數畢業拿到文憑的人,為什麼這些人會這麼輕視數學?
首先 台灣的教育並沒有好好的區分 "算術 與 數學",讓很多人在畢業若干年後只記得"算術",而根本忘記數學,很多人會說"學算術就夠用了啊,學什麼一元二次方程式, 二元一次方程式啊?會這些真的用不到又不能賺錢啊"
其實生活在現代,數學真真實實的存在你生活裡的每一處
你每天乘坐的各種交通工具如果沒有數學,你每天出門根本都是在自殺;你每天用的GPS如果沒有數學,不會看地圖的你根本永遠到不了目的地;隨便把一根USB裝置插上電腦這過程有數學;你家會有電也是數學;引擎內燃機有數學;潮潮最愛的唉鳳溝溝肉裏面是滿到多出來的數學。
不要再告訴你的孩子學數學不能賺錢了,會這樣想的人你一定永遠都想不到用數學賺錢的人到底從你身上賺了多少錢
#小弟數學沒有很好不要噹我啦
2017年7月26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Lixu 日記 2021/02/21
我 的 第一篇做文. ▶️. ®️ 今天我終於擺脫我的寒假作業了 ,我好開心, 我打算下午要去溜直排輪. 噢對了!這是我第一次寫日記喔!好啦!我要繼續講了: 如果阿麵去上學 ,我就可以看鬼...
-
關於梅尼爾氏症 =========== 前言 希望寫這篇文章可以幫助到有同樣困擾的人, 也許各位朋友周遭也有罹患梅尼爾氏症的人,這篇文章或許可以提供給他們做參考,免得少花點冤枉錢,少走點冤枉路,重要資訊在本文,想省時間的可以直接跳去本文 梅尼爾氏症(有人翻譯成美尼爾...
-
Some interesting material from Stephen Spring Backup from here http://archive.is/m4yUq ========================================== Thank...
-
好一段時間沒有更新了,一開始寫這部落格是一個同事建議我把FB上的病情記錄下來,放在部落格上比較容易被Google算法找到,也許茫茫人海中會有人需要這些資訊 所以記得一開始除了想要紀錄病情與當下心境,其實也想要幫助一些還在病情初期需要詳細資訊的人,沒想到就這樣也還真的認識了幾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